原创 弘扬优良家风的 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家,是生命的起点,是文化的根基。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的庭院始终萦绕着家训的余音——或如周公训子,以“握发吐哺”诫子勤政爱民;或如孔子立于庭前,以“不学《诗》,无以言”传仁德之道;又或如梁启超以书信为舟,渡子女至学问的彼岸。
这些故事,被时光打磨成珠玉,散落在浩瀚典籍中,而《中国历代名人家教家风史话》一书,恰似一根柔韧的丝线,将它们一一串联,织就一幅中华家教文化的长卷。
《中国历代名人家教家风史话》
胡申生 著
上海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中国历朝历代在家庭教育和家风方面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与故事为主要内容,选取了从西周初年周公旦到清末梁启超等历代名人的治家故事,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在家庭教育与家风传承方面的卓越成就。本书指出,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对当今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现实启示。
三大核心亮点,解码中华家教密码
1
钩沉千年,家教典范
本书撷取历代名人家教之精髓,从《尚书》《春秋》等先秦典籍到明清家书,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家风传承脉络。不同于简单的资料堆砌,本书将重点聚焦于家庭教育和家风的传承。书中精选典型事例,系统呈现历代名人在家教家训和家风方面的思想与实践,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展现家风如何塑造个人品格、影响家族兴衰。
2
成败相参,以史为鉴
书中不仅收录了家风端正、世代昌盛的典范,更剖析了名臣贤相因家教失当导致的家族悲剧:一代良史如班固,却因自己在家教门风方面的不重视、不检点而死于非命;唐初名相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都是同时代的杰出政治家,却因家教不慎酿成家庭悲剧。
书中这些“余庆”与“殷鉴”的交织,揭示了家教的双面性——既能铸就累世簪缨,亦能令大厦倾颓。读之如临深渊,令人惕然自省。
3
学术为基,古为今用
作者身为社会与文化学者,深耕家庭文化研究数十载,曾著《上海名人家训》《钱伟长家世、家庭、家教和家风》,承担多项家风传承课题,以扎实的学术功底提炼传统家教精华。书中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指示,为现代家庭建设提供可操作的参考。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2025年2月1日,《求是》杂志第3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话的一部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文章强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精彩书摘
诗书传家,门风千年不辍
孔子的后人,仅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载,从孔鲤到孔安国绵延十一代,主要以“诗书传家”为家风。其间子思为一代学术宗师,其他后人有的被皇帝征为经学博士,有的精研《古文尚书》等典籍,可以说以诗书传家蔚成孔氏家风。在孔安国之后,又有孔延年,为孔子十二世后代,博览群书,专治《尚书》;孔霸为孔子十三世后代,“少有奇才”,从夏侯尚治《尚书》颇有成就;孔霸之子孔光,为孔子十四世后代,通经学,为人好学,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位至人臣之极。曾辞官居家收徒讲学,所教弟子多数成博士、大夫。一直到唐代初年,又有孔子第三十二世后代孔颖达,为经学家、易学家,一代大儒。
《中国历代名人家教家风史话》第19页
《颜氏家训》:“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颜之推育有四子,其中长子颜思鲁、次子颜敏楚,都生于颜之推在北齐仕宦期间,《北齐书•文苑•颜之推传》称颜之推之所以为两个儿子起名“思鲁”和“敏楚”,是“不忘本也”。颜思鲁,字孔归,自幼继承家学,长成以后以儒学显名于世,也曾为父亲颜之推的文集《之推集》作序录。唐高祖武德初年,在秦王李世民府中任记室参军事,是唐朝初年训诂学家颜师古的父亲。三子颜游秦,字有道,唐高祖武德初年,任廉州刺史,封临沂县男。当时战乱甫平,民多强暴。颜游秦到任以后以礼为治,不久全境礼让大行,老百姓都以歌谣来歌领他。为此,他受到唐高祖李渊玺书奖励慰劳,后来在郓州刺史任上病故。继承家学,撰《汉书决疑》。他的侄子颜师古注《汉书》,多从《汉书决疑》中资取其义。
《中国历代名人家教家风史话》第156页
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各留传世家训
在安徽桐城的文城西路,有一处名胜叫“六尺巷”,为清康熙年间宰相张英府的原址。其巷南为张英老家,巷北则为一个姓吴的宅子。张英在北京任宰相期间,老家为宅基地之事和吴宅发生了争执,于是张英家人就写信到京向张英告状。张英收书后就在信上批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家人接到回书后顿时明白了张英之意,便主动将宅基地退让三尺,结果吴家见状备受感动,也主动向自家房舍退让三尺,从而使原本贴墙而立的张、吴两家之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现在“六尺巷”已作为当地名胜而被列为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向人们昭示着张英作为高官而崇德重礼、重视家风的良好官德。
《中国历代名人家教家风史话》第232页
作者简介
胡申生,北京市人,1949年3月出生于上海。上海大学退休教师,社会与文化学者。
著有《人生的趣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名人家训》(文汇出版社2010年版);《从上海大学(1922-1927)走出来的英雄烈士》(上海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他们从上海大学(1922-1927)走进新中国》(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上海大学(1922-1927)全传》(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上海大学(1922-1927)编年事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钱伟长家世、家庭、家教和家风》(上海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钱伟长家世、家庭、家教和家风》
胡申生 著
上海大学出版社
翻开书页,仿佛推开一扇雕花木门:门外是喧嚣的现代生活,门内是静谧的千年庭院。在这里,教育的本质被还原为最朴素的形态——非功利的焦虑,非技巧的堆砌,而是以心传心的浸润,是以身作则的感化。
原标题:《他们如何教育子女?中国历代名人家教大揭秘》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