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何用枣木做耙框比较好呢?这是因为枣木质地坚硬,不易生虫,且沉重又耐摩擦。那么,枣木做的耙框在耙地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压实松软的土壤,又耐摩擦,经久耐用。因此,曾经民间常用枣木(槐木)耙。
桑木杈
桑木杈三齿比较常见,也有四齿木杈,如今在农村也难得一见,这不仅仅是木杈没有用武之地了。在没有脱粒机的年代,收割完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后,需要晒干,用牛拉石磙在晒场里碾压进行脱粒。然后需要用到木杈进行翻场,如此循环脱粒。最后用木杈把脱粒后的秸秆,杈起来堆积在一起,成为柴火垛。
在铁质品匮乏的年代,很早以前人们就利用桑树柔韧性和可塑性,把桑树苗长到预定高度时,进行打顶,促进生发分枝。然后选定分枝后,主要培育三个预备用作杈齿枝条,或者四齿枝条,让其的长势平衡发展,达到木杈的要求后砍下,趁湿进行烘烤定型,然后固定使之干燥后,就是上好的桑木杈了。
桑木杈的“天然”成材比较费时费力,并没有在我小时候常见的铁杈,成批次生产效率高,而且坏了不好修复,所以早早的就被逐渐淘汰了。加上现在的农业生产上,基本上很少再用到杈这种农具,即便是在农村,也很少见到桑木杈了。
柳木做锨顶呱呱
木锨这种农具,在农村还能用到,只不过被逐渐被塑料掀代替了。现在用联合收割机收获的小麦等农作物,当需要晾晒的时候,就需要用到木锨摊晒、翻晒的功能了。但是,在以前没有联合收割机的时候,木锨的作用可大了。当时扬场全靠木锨抛洒,把混杂在麦子和玉米籽粒中的灰尘、杂质,扬场利用风筛选除去。大家可以想象,生产成千上万斤粮食,需要一木锨一木锨扬场多少次?真是“粒粒皆辛苦”啊!
因此,为了找到顺手工具,人们就会在木锨制作的选材上下功夫。桑木的柔韧性和轻便度首屈一指,要不民间有“桑木扁担用万年”之说。不过桑树由于寓意不讨喜的缘故,在我们当地农村没有杨柳种植广泛;而枣树和槐木虽然结实耐用,但是又过于沉重;杨树和桐树这种速生树种,干燥的木材虽然轻便,却又没有柳树木质韧性好。
综合民间常见树种的优缺点,柳木比速生树种结实耐用,又比慢生树种轻便,因此,常被制作木锨来用(现在木锨板多采用压缩板了)。
这三种农村曾经常用的农具,在农耕时期,可见前人们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可以说把物以致用发挥到了极致。
#三农创作挑战赛#
收藏
举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