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二期

为官应多一些“看不见的政绩”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6-05-26 作者: 宛诗平 阅读次数:

【文字 】【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下乡调研,听闻群众对当地一位离任多年的镇党委书记念念不忘,原因在于当年那位书记带领整治的荒山和修建的水利设施,如今已成为当地全面奔小康的引擎。群众把这些事情称为“看不见的政绩”,觉得这样的政绩才是老百姓最欢迎、最需要的。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官者,没有不追求政绩的,这是领导职务对其执政的内在要求。但是,如何追求政绩、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却大有不同。“看不见的政绩”,不显山、不露水、周期长、见效慢,短期内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需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地奉献。因此,不少干部往往不愿去干。相反,一些干部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量化的政绩,往往趋之若鹜,迫切想在自己任期内尽快干出成绩。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容易搞出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虽然短时间里创造了“政绩”,却也带来了问题、留下了隐患,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谷文昌,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已经去世34年,然而每到清明,当地百姓仍会自发前往祭奠。“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已经成为一种习俗。谷文昌主政东山县10年,无论是治理风沙还是修建水库,做的都是投入多、见效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有人说,“谷公”的政绩似乎并不显赫,其为政风格甚至显得有点“傻”,过于保守。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留下一个美丽富饶、政通人和的海岛,长久造福着当地百姓。群众对“谷公”的怀念和爱戴久而弥笃,成为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和“谷公”一样,焦裕禄、杨善洲等之所以至今被人民怀念,就在于他们在为官任上,干的都是一些“看不见的政绩”,但却经住了时间和民心的检验。

  一定程度上讲,政绩观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名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政绩观也是一把尺子,衡量出一名领导干部的精神高度。每一任领导留下些什么,无不是其政绩观的外在体现。沙桐、林场、木麻黄代表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的精神,滥拆乱建、政绩工程则是仇和、季建业等人的标签。在镜子和尺子面前,他们的境界、情怀一览无余,高下立判。然而,虽然政绩不必都要“看得见”,但对领导干部来说,要秉持这样的政绩观,说着容易做着难。或许更因如此,才更需要领导干部多一些勇气和担当,坚定理想信念,不忘为官初衷,潜心做事、攻坚克难,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潜心做事的干部,群众一定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同时,各级组织部门也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结合实际,分析研判,强化对“看不见的政绩”的考核。在衡量干部的政绩时,要特别注重分辨这些政绩是为了个人升迁而为,还是为人民群众办事而做;是劳民伤财造场面,还是实事求是做事业;是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还是真抓实干的创造财富,绝不能让踏踏实实干实事的干部吃亏,更不能让投机取巧博取政绩的干部得逞。这样,才能用好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让干部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安心干事业,多出一些暂时“看不见的政绩”,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