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二期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6-05-26 作者: 王晓晓 阅读次数: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叶梦鼎,字镇之,号西涧,宁海盖苍山下东仓上宅人。本姓陈,6岁出继母族,改姓叶。叶梦鼎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且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著有《西涧集》等作品。
前半辈子:读书
叶梦鼎的一生概括起来做了两件事,前半辈子读书,后半辈子做官。他从7岁起开始在东仓读私塾,据记载是天资颖悟,过目成诵。在12岁时,读史得知“甘罗十二为丞相”的典故,便产生了访求名师执经叩问的想法,后拜师当时有名的郑雪岩门下,一读又是3年。3年后,他的父亲过世,守孝满后又先后攻读于家乡的灵峰寺和归云洞,孤身只影,一恍又是数年。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叶梦鼎在归云洞读书时,有一次读至深夜三更,发现炉膛里的火种全熄灭了,无法生火,便把蜡烛插入灯笼,提着灯笼到山下岙里村去讨火种。古时山村里的人们为了赶集半夜就起来做饭了,叶梦鼎到村里时,差不多已是家家灯火了。叶梦鼎敲开一户人家,讨要火种。不料屋里的人听完来意之后都大笑起来,弄得叶梦鼎一头雾水。屋里的主人指着叶梦鼎的灯笼说:“你这灯笼里点着的蜡烛不是火种吗?”叶梦鼎这才恍然大悟,可见其读书的专注程度。后人为纪念叶梦鼎,给归云洞增添了一个名称——丞相读书处。
叶梦鼎29岁成家,成家后他觉得有贤妻持家,自己便可放心外出游学了,于是告别家人只身前往四明庆元府(今宁波)游学,后经推荐拜著名学者赵逢龙为师。赵逢龙做过多任地方官,并一度在皇帝身边替皇帝讲学,学问丰富。在其教导下,叶梦鼎眼界大开,学问也大有进境。从历史记载来看,可以说赵逢龙老师对叶梦鼎影响是很大的。因为当时的叶梦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来自农村,还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后生。而赵老师由于在皇帝身边工作过,所讲授的一些时政方面的东西是叶梦鼎闻所未闻的,这对他后来的求学当官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3岁,满怀信心的叶梦鼎前往帝京临安,参加太学的招生考试,一试得中,从此开始接受国家正规教育。当时的太学是南宋王朝的最高学府,集天下优秀学子于临安。叶梦鼎在太学行艺成绩为全校之冠,并在38岁毕业时中释褐状元,不得不说是读书的天才。叶梦鼎从7岁开始读书,到38岁毕业,人生的一半都花在读书上,可算是“皓首穷经”了,确实让人感叹。当然,从现代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把人生的精力分配得更合理一些。然而书总是要读的,因为一个民族需要文化的滋养和传承。
后半辈子:做官
38岁出仕后,叶梦鼎被授为文林郎、信州军事推官,七品衔。据说当时的理宗皇帝得知他的考试成绩后,十分惊奇,便问身边的宰臣:“其人如何?”宰臣回答说:“文行俱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品学兼优。叶梦鼎在上任前回了趟东仓老家,适逢涧上新桥落成,族中人便将此桥命名为归锦桥,用以纪念叶梦鼎中了状元衣锦荣归的日子。叶梦鼎在家乡呆了一年,为家乡子弟讲学,讲的当然是四书五经,此后数十年他一直在各地从政,即使回家乡来也只是短暂的少住。叶梦鼎40岁才正式赴信州推官之任,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可谓是大器晚成。此后的30多年里,叶梦鼎先后担任过太学录、校书郎、兵部郎、袁州转运使、朝请大夫、吉州知州、礼部侍郎、兵部尚书等大大小小40多个职务,或京官、或州官;或文职,或武职;或教官,或史官;有时一年数职,频繁调动。在他68岁时当上了右丞相兼枢密院使,这是他最后一个官也是最大一个官。当然在宁海历史上,也是最大一个官了。旧时代,入仕为了出仕,读书为了做官,原是天经地义,只是这官怎么做却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地位一变脸就阔,视百姓于水火而不顾,攀附权贵,出卖良心,奴颜媚骨,也不是少见的事;而有的人则耿耿忠心,勤政为民,廉洁自好,一身正气,最后都青史留名。历史上的宁海文人都有这样一点气节,当官当得堂堂正正,不辱使命,叶梦鼎就是其中一个。
做官就要无私无畏
从叶梦鼎的传记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不管做什么官,都做得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做了不少为百姓兴利除弊,革旧立新的好事。在任袁州转运使时,袁州百姓深受“和籴”之苦。所谓和籴就是古时朝廷为供应军粮,由官府出钱购买民粮,双方议价交易。这种名义上的等价交易,实际执行起来都是官府摊派,限期逼迫供粮,实际比赋税还严重。叶梦鼎决定为民请命,向朝廷奏疏,详细陈述袁州山多田少,百姓粮食不能自给的状况,表明如实行和籴将会动摇国本来引起皇帝的重视,使袁州和籴得以免除,造福了当地百姓,也为朝廷赢得了民心。在建宁任职期间,当地乱民迭起,有人建议他斩尽杀绝,以杜绝乱源,叶梦鼎坚决不同意,并说,为乱之烈,罪在首恶,力戒不杀,并要求官兵在搜捕乱民时,不得妄杀。由于政策明确,措施得力,叶梦鼎任职建宁仅一年,便平息了民乱。任职兵部尚书时,认为如今军权在手,如果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仅是失职,更是误国。因此他特别重视培养军事人才,多次主持修编相关书籍,访贤求贤,并积极向皇帝推荐。
虽然叶梦鼎当官是无私无畏,堂堂正正的,但是他的官当得有点苦,而且不是一般意义的苦。因为当时正处于南宋末年,半壁河山风雨飘摇,君主昏庸,权臣当道,民生凋敝,实际上已经是无可作为,仅能凭一片忠心、一身正气立于朝纲。朝廷内部大奸臣贾似道大权独揽,一手遮天。贾似道要叶梦鼎在今后同朝做事时不要跟他有所抵触,叶梦鼎当即回答“事有当言,难以循默。”意思就是说遇上该说的事,他是不会缄默不言的,令贾似道十分不快。有一段时间,贾似道在浙江试行公田法。所谓公田法实际就是强迫将百姓部分田地充公,民愤很大。但当时满朝文武迫于贾似道的威势都不敢说话。叶梦鼎据理力争,多次向皇帝力陈公田法之弊,用事实说明祸害百姓之烈,终于使朝廷叫停这项政策。尽管叶梦鼎坚持为民请命,但当时贾似道威权倾国,朝政腐败,对他处处排挤,叶梦鼎只好请辞,告老还乡。然而他的心还挂在气数已尽的朝廷上,以致于积忧成疾。后皇帝因朝中无人不得已再次下诏要他回朝,一片忠心的叶梦鼎接旨扶病起程,后病重中途返回,但他仍勉力上书,规劝皇帝励精图治,重视任用贤能人才。1279年的冬天,82岁高龄的叶梦鼎,忧郁成病,逝于家中。同年,逃亡的南宋小皇帝在陆秀夫携同下投海自尽,叶梦鼎与南宋王朝同年而逝。
(本栏责编 夏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