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四期

宁波经济"期中考"交出亮眼成绩单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7-10-24 作者: 阅读次数:

【文字 】【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不知不觉2017年已经时间过半,宁波经济"半年报"已出炉。那么,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宁波经济运行情况如何呢?经济增长的动力有没有复苏?新经济新动能表现如何?市人大常委会十分关注。在8月下旬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组成人员对我市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认真审议。

  经济高开稳走、稳中趋缓

  产业发展稳中有升。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56.5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一、二、三产业同比分别增长0.1%、7.4%和8.8%。全市工业生产势头良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长7.5,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0.8%,主要是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作用明显。上半年实现进出口3620.5亿元,增长26.2%,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分别增长14.5%、11.3%。

  运行质量逐步向好。上半年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74.4亿元,同比增长29.9%,为3年以来同期最高;亏损面20.6%,为5年以来同期最低;产销率97.3%,同比增长29.9%;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1490.3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1.9个百分点,为近年较高水平。创新转型明显加快,上半年规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0%和12.8%,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0.3%和25.9%。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1.2%。

  重点改革有效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初见成效,市县两级梳理公布审批事项10000余项,其中市本级公布审批事项1413项,占部门现有行政审批事项总数87.5%。区县(市)达到84.3%,市县两级基本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审批模式,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重点示范取得进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全面发力,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三去一降"进度加快,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落后产能淘汰加快,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金融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连续8个月实现"双降"。

  薄弱环节和问题值得关注

  虽然上半年经济运行态势较为稳健,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值得关注和警惕。

  指标增速逐步放缓。从全省来看,我市上半年GDP增速低于全省平均0.2个百分点,金融业存贷款余额、保费收入分别低于全省平均3.8个、3.6个和5.9个百分点。24个GDP支撑性指标中,有13个指标增速出现回落。与第一季度相比,规上工业增加值回落0.7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回落6.3个百分点。从区域来看,上半年各区县(市)经济增长不均衡,尤其是镇海、鄞州等区域GDP增速放缓幅度较大。

  有效投资持续乏力。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4%,降到近年来最低点。一是工业投资持续低位运行。在去年下降2%的基础上,上半年又下降2.5%。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26.6%,较去年全年降低3个百分点,为2009年(占比38.1%)以来最低。从行业来看,34个工业行业中,17个行业出现负增长。二是大项目支撑不够。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比一季度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大项目仅20个,比上年同期减少5个。三是投资有效性不理想。投资总额主要集中在购置土地,土地购置款增长49%,而设备工器具购置款下降8.2%。

  要素保障难度加大。上半年资金和用地保障难度加大,直接影响到项目落地和计划实施。资金方面,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支撑仍显不足。新增贷款中,制造业贷款占比仅为11.2%,总贷款余额中占比20.4%,占比明显偏低,与30%的目标相距甚远。基础设施项目,因国家金融、债务政策调整,影响资金落实和项目实施进度。政府出台支持生产发展政策措施,上半年落地到位不够理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家投资信心。土地方面,国家改进占补平衡办法,少数项目未能按计划实施,而且国家严控用海审批,对后续供地影响也较大。

  全力以赴破解下半年发展瓶颈

  综合各种情况,下半年经济发展内外环境既有向好因素,也有不利因素。为顺利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组成人员建议:

  着力加快创新驱动。要抓住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这一契机,以推进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发展智能经济、振兴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提升传统制造业,开发"专特精高"新产品。要运用"互联网+"、"机器人+"等方式,全力抓好信息产业等八大万亿产业发展,积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计划,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添动力和活力。要抓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实施,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要以招才引智为引领,注重自主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创新,切实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遏制投资下滑的趋势。一是大力推进项目落地。要结合"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重视培育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引领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和大项目,抓紧推进实施项目,积极谋划明年重大项目。二是大力推进实业投资。要树立"大抓实体、大兴实业"的鲜明导向,落实政策措施,振兴企业家信心,做强做大实业。三是大力推进要素保障。要聚焦引资增量,狠抓项目招商引资。要加大投融资改革力度,切实完善PPP政策制度体系和投资模式落地。要力争缓解资金紧张、用地紧张,更加注重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在增强供给有效性上下工夫,促进要素资源向重大项目集聚。

  着力提升发展环境。要坚持以提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为目标,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着重在打通信息孤岛、破解投资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努力实现"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城市的目标。要注重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分批、稳妥、有序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职能转移。要切实抓好中央、省、市减税降费、降本减负政策的落地,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