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报告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7-06-22 作者: 阅读次数: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关于我市高等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
市教育局局长 黄志明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高等教育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十二五”以来推进高教改革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高等教育是支撑城市转型提升的重要发展之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重视关心下,在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宁波作为高等教育后发和新兴地区,上世纪末以来,通过连续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1999-2004年)、构建和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2005-2012年)、实施产教协同创新发展(2013年至今)等三大战略,基本形成了结构完整、体制多样、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全日制普通高校15所,其中全日制本科高校7所,高职高专院校6所,成人高校2所。另有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归口宁波市教育局管理。共有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15.5万人,其中本科生9.63万人,高职高专生5.41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4.57万人;在甬研究生8474人;专任教师829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副高级职称3507人(占比42.3%);博士2230人(占比26.9%)。拥有国家“千人计划”5人,省“千人计划”19人,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7人,“甬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6人、讲座教授12名,市“3315计划”专家22人,市高端创业创新团队8个。在甬高校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9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36个、特色专业建设项目52个。高校开设的专业基本覆盖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一、二、三产业,培养层次涵盖了从专科到博士多层次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十二五”以来,我市主要通过以下六个方面举措,全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转型提升,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谋战略,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领
一是确立实施“全面推进协同创新”重大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宁波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推进协同创新计划,推动高等教育内涵提升发展的新阶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教工作,高起点谋划高等教育发展,在2013年初召开的全市高校工作会议上,确定以“协同创新”作为我市新一轮高等教育提升发展的重要战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目标任务、主要措施,2013年10月,宁波市政府制发《关于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13]106号),制定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校地共建、行业指导办学、中高职一体化等8个配套文件,推动全市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工作走向平台化、特色化、制度化。并以2013年11月我市成功获批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为契机,制发了《宁波市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2014年)。在“协同创新”战略引领下,我市积极探索“教产协同创新、科教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努力推动教育、科技、产业资源的集聚和整合,在校地共建、行业指导办学、中高职一体化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肯定,2014年市教育局被教育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工作会议上,宁波市作为11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的唯一代表作典型交流发言。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对宁波职业教育作出专门批示:“宁波以产业发展、民生需求为导向,产教结合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很好,教育部要及时推广各地好经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二是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和中心任务。我市高教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勇担立德树人使命,人才培养显现成效。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全方位。在市委常委进高校宣讲形势政策的带动下,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健全完善,市委教育工委、高校党委、院系党委(总支)和基层党支部“四位一体”一抓到底的党建思政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截至2016年底,全市高校共有基层党组织977个,师生党员15623名,党员高标准带动、全方位引领作用愈发明显。市委教育工委、各高校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讲堂课堂等阵地管理,织密宗教及不良思潮向校园渗透防控网络,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旗帜鲜明的“强弱”角力,圆满完成护航G20杭州峰会校园维稳任务。市委教育工委持续深化与中国社科院联培联训党务思政干部战略合作,并以项目化方式驱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慕课”、“翻转课堂”等一批课程改革项目成效初显;“双百双进”、“青春党建·多彩魅力”等教育实践活动推进有力,“政社企校”合力共建实践育人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了广袤的锻炼舞台。各高校勇担建设文明高地职责使命,积极推动宁波地方优秀文化与校本文化加速融合,知行合一、“宁波帮”等文化基因广泛浸润师生厚德善行,特色校园文化已经成为育人无痕的隐性课程。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宁波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市教育局制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年),全面构建我市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市已设立国泰安、东软2个市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13所高校成立了创业学院,8所高校开设了23个创新创业班,就读学生2966人。2014-2016年,3年间全市培育大学生创业实体近9000家(年均增长超过30%),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数每年均超过1.3万人次,大学生创业比例持续高于全国。2015年11月,教育部时任部长袁贵仁同志在宁波考察期间,对我市创业教育予以高度肯定。当年底,教育部召开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宁波市在北京主会场作典型发言。
三是有力推动重大项目优化布局和落地建设。大力推进校区布局建设,去年8月5日宁波市政府与浙江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共建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今年1月3日唐一军书记与浙江大学金德水书记举行浙大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建设对接会,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已获批立项建设,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宁波分院将正式招生。宁波工程学院新校区全面建成投用,宁波大学双桥村地块征地拆迁项目顺利完成。宁波TAFE学院一期项目竣工并正式开学,宁波大学梅山校区、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迁建慈溪、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奉化校区等项目均已启动建设,余姚市与浙江大学共建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项目已签署框架协议。扎实推进学校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宁波大学牵手中央美术学院共建的宁大潘天寿艺术学院已正式招生。宁大海洋生物医药111创新引智基地正式获批。市政府、宁波诺丁汉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万里集团共建宁波诺丁汉国际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宁波市与中国社科院签约共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宁波大学新图书馆、新体育馆建设完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职业教育援外大楼等项目有序推进。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中国第一个供应链学院——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并开展研究生招生。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和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合作创办的宁波中英时尚设计学院正式建成并招生,宁波大学与法国昂热大学合作建立的“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已获教育部批准,今年起正式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积极支持浙江万里学院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学院联盟。积极推动宁波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医学合作办学,以及宁波诺丁汉大学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科研合作。
四是着力推动高校办学层次水平持续提升。突出重点,因校施策。支持和推动宁波大学成功进入首批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全省5所),该校已有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全球 ESI前 1%,水产学科进入全国前三;支持和推动宁波工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4所学校入选浙江省首批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示范建设学校(全省10所),支持推动宁波工程学院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十三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并获得中央财政资金6000万元支持;支持推动浙江万里学院成为教育部“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首批13个试点院校之一;宁波诺丁汉大学作为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领头羊,市政府积极支持其办成国内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深化宁波市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办学成果,通过实施为该校专设的“9211”人才计划等,推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提升发展,该校已连续5年位居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首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示范高职,长期在全国高职院校中位列第一方队,并进入首批浙江省重点建设高职院校行列(全省5所)。其余各校也都在各自领域具有较大的办学影响力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十二五”期间,宁波高校重大科研项目数量进一步增加,2016年在甬高校科研经费总量达到5.6亿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151项,比2011年(78项)增长94%。
(二)强服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一是推进校地合作共建。出台了《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共建的指导意见》(2014年),于2014年专题召开了宁波市高校校地共建现场会,探索建立项目化合作、资源配置共享等多样化的校地共建共管合作体制,促进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向经济发达的区(县)市、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延伸。与区(县)市政府共建汽车、电子商务、影视等特色学院,力争实现“创办一个学院,支撑一个产业”的目标。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海县、慈溪市共建两个产业学院,形成一体两翼的“总部-基地”办学格局,该院与宁海县政府、宁海模具城合作打造的宁海机电学院,已经成为宁海模具城的重要支撑力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仑区政府共建了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北仑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该院自建校以来,已为海天集团直接输送了800余名员工,使海天集团实现“零农民工”的目标,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2016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入选“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近期,宁波诺丁汉大学与慈溪市政府签约共建航空学院、航空研究院、航空产业园,宁波大红鹰学院与象山县政府签约共建影视学院。目前,宁波高校已在各区(县)市实现办学全覆盖。
二是强化行业指导办学。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行业指导办学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2013年)和《关于进一步推进行业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通知》(2014年),明确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规划引领、政策指导、行业指导办学和监督管理等作用,全面建立起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教育部门保障、职业院校和行业组织、骨干企业共同参与的行业指导办学新机制。目前已与市卫计委、市旅游局、市经信委、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委、市民政局、市口岸办等部门合作成立了卫生、旅游、电子商务、影视动画、纺织服装、健康服务、跨境电商等7个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指导、评价和服务职业教育的作用。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委等部门联合出台《宁波市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2015年),围绕宁波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全市组建了建筑、园林、医药等21个以专业为纽带,由职业院校牵头,相关企业、行业组织多元主体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或联盟。
三是主动对接服务重大发展战略。面向“电商换市”战略,出台《教育系统实施电商人才培养培训专项行动计划》(2014年),牵头成立宁波市电子商务学院和宁波市跨境电商学院,开展高校应届毕业生电商紧缺人才培训和生鲜电商人才培训等,2016年首次发布《宁波市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发展报告》。主动对接我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需求,整合在甬相关高校、行业、企业资源,与市经信委合作筹建宁波市智能制造行业指导委员会和宁波市智能制造学院,重点培养具备应用研发能力的制造业紧缺人才。面向新材料科技城建设,发展新材料相关学科专业,与北京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筹建宁波市新材料协同创新研究院。
四是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13年,在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建成并开通宁波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2014年,市教育局投入1.3亿元,与宁波工程学院、海曙区政府共建宁波市先进制造业公共培训平台,打造集实习实训、职业素质培训、鉴定认证和项目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市级公共培训平台,加快培养制造业高素质应用人才,目前已入驻各类机构56家,已入驻面积达25643平米,入驻率为84.60%,累计培训3万余人次。市教育局成立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集聚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面向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我市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开展紧缺人才培养。建成“宁波校企通平台”,吸纳全市所有中高职院校和215家培训机构、58家行业协会、6413家企业参加,平台已对接完成校企合作项目205个。依托宁波经理学院这一高端培训平台,实施“双百双高”企业总裁培训等工程,培育一批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企业家。近3年,宁波经理学院共举办“双百双高”总裁培训班等高端培训班200余个班次,培训近6000人次。
(三)上水平,着力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
一是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实施重点学科建设。投入 4682万元财政经费,建设在甬高校41个市重点学科,推动高校学科水平整体提升。目前,在甬高校共有35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A类8个,B类27个),4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合作办学提升学科水平。加强与国内外名校大院合作,借力提升学科水平。宁波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材料学重中之重学科,与四川大学共建医学学科。宁波工程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共建材料学院,重点建设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等3个二级学科。宁波诺丁汉大学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共建诺丁汉大学新材料研究院,引进国际创新团队,推进新材料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引领特色学院建设。引导和支持10个左右在甬高校的二级学院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水平,通过实施项目化的重大举措,推动学校若干学科专业排名进位提升,对列入试点建设的每个市级特色学院,安排500万元的建设经费。
二是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出台《宁波市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2014年),引导高校以特色学科为依托,结合宁波市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联合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努力打破科技、人才、产业等部门界限,实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有效提升创新能力。目前,我市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市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2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44个,在推动解决宁波经济、产业发展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宁波大学创新设施化、集约化养殖方式并实现成果转化,帮助象山县梭子蟹产量从亩均不足50公斤提高到400多公斤,亩产值达6万多元,带动象山6.8万名农民踏上致富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利用潮汐能和波浪能发电,多余的电能则用于海水淡化,一套装置成本100万元,白天的发电量够30户人家同时使用一天,晚上多余的电能可直接淡化10多吨海水。
三是推动产生一批高层次科研成果。重大科研成果取得新突破。2014年,宁波大学牵头研究的《新型红外硫系玻璃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首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校成为浙江省第二个获得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高校。宁波大学和中科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建设宁波高等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新进展。2015年,宁波大学科学仪器创新团队的科技成果“敞开式大气压原位电离质谱离子源”以无形资产作价1050万元与华粤行企业集团共同投资成立宁波华仪宁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成果转化及产业化。2016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服装及可穿戴产品开发”项目获得中国创客大赛金奖,并注册成立“宁波爱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宁波诺丁汉大学章雅平博士团队研发的商业化量产可调激光器芯片项目被评为2016国内光学产业十大技术之一。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自2013年首次参加浙江省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以来,已有13项科技成果顺利拍出,总成交价逾1700万元。
(四)强基石,持续推进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引导高校瞄准宁波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等对人才的需求,主动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建设若干个紧密对接产业链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群),近5年,我市高校共新增电子商务、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等65个专业,推动专业更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实施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投入3600万元专项经费建设17个市品牌专业和45个市特色专业(2012年起),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我市高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以专业认证促进专业提升发展。推动高校工程类相关专业积极参加国内外专业认证,宁波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通过CEEAA(中国科协所属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类认证,交通工程专业通过德国工程专业认证机构ASIIN认证。宁波诺丁汉大学所有工程类(4个)和计算机本科专业通过国际权威专业机构认证。
二是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施“甬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出台《宁波市高等学校“甬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实施办法》,共引进特聘教授16人、讲座教授12名,在学科专业建设、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指导青年教师、参与组建高水平的学术团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宁波大学全职引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吴柯为带头人的“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接入网关键技术及组件研发”(俗称:5G技术)团队,其中包括海外两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教授4人,博士10人。开展“泛3315计划”评选工作,引进一批我市高校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高端创业创新团队。投入专项资金1700余万元支持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实施“9211人才专项支持计划”,从浙江大学引进22名“学科领航教授”和“教学卓越教授”。搭建高端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依托每年举行的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组织开展了5届“百校千企”人才培养对接洽谈会,累计参会高校和培训机构500余家次,企业5000余家次,形成人才合作培养意向项目近3000项,现场签约140余项,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和人才实训基地26家,建立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0家(国家级2家、省级19家),委托培养在职研究生3000余人。通过“百校千企”平台,引进博士以上高学历人才1200多名、教授300多名,入选国家级“千人计划”4人、省级“千人计划”10人,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00多个。强化师资队伍整体提升。目前全市高校共有专任教师829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副高级职称3507人,占比42.3%,博士2230人,占比26.9%,高级职称比例和博士比例分别比2012年增长4%和8.4%。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
三是大力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成立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引导和推动高校加快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目前我市高校已建成211门高校网络课程,共有国家精品(双语教学)课程4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立项建设课程22门。进一步聚焦聚力教学关键环节改革。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我市组织开展10届高校教学成果奖评比,推动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方式,提高教学质量。2014年,宁波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两个课题分获国家级高教、职教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创历年最好成绩。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015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列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2016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成为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
(五)树品牌,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和智库建设
一是打造高端高教文化服务品牌。充分发挥高校资源和人才集聚的优势,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宁波市文化百科大讲堂坚持传播引领先进文化,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养,自开办以来已累计举办讲座894场,直接受众逾 17万人次,被媒体誉为高校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成立国内第一个综合性的、跨系统的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不断探索完善数字图书馆推广服务机制。截至2016年底,市数字图书馆已有用户100余万人,年检索量达5382余万次,年下载各类文献754万篇,累计推广服务企事业单位及社区、行政单位等13284家,取得了显著的服务绩效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是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宁波大学在地方历史文化方面加强研究,如率先提出将“宁波帮”精神总结提炼为“爱国爱乡、创新创业”,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用声音叙事”活动以系列调研、共同创作、主题论坛、文化课堂等形式服务宁波城市国际化形象提升,向在华外籍人士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外籍人士参与其中,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于2014年与北仑区政府合作共建新北仑图书馆,目前已经在企业、社区、乡镇建成分馆9家、流通站70家。
三是推进高校智库建设。在甬高校与中国社科院合作共建了17个研究中心,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40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00余项,在此基础上,与中国社科院签约共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层次政策咨询。推动浙江万里学院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共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充分发挥研究院咨政、研究、交流与培训职能,助力宁波企业“走出去”发展。推动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与浙江大学西部研究院签约共建宁波中东欧国家合作研究院,打造专业智库。2016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成立宁波质量发展研究院,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承担区域专业质量管理人才培养任务。
(六)重创新,持续推进高校开放办学
一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稳居全省前列。根据2016年11月发布的《2015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年度报告》,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大学列硕博授予高校国际化水平第二、第四名,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列其他本科高校第三名和第十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列高职高专院校第三、第五、第七名。
二是积极推进我市高校“走出去”办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援外培训基地、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等,筹备建立援外职教集团,组建中非(贝宁)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至今已为印尼、斯里兰卡、坦桑尼亚等10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培训官员1200多人,全方位推介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及“中国制造”产业经济发展特色,有效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是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创新。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2013年出台《关于加强宁波市高校三级教学督导工作的意见》,推进市、校、院三级教学督导体系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探索实施办学绩效评价,2016年出台《宁波市高校办学绩效评价办法(试行)》,通过广泛采集第三方评价数据,对高校基于战略规划目标、定位的实施情况,关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以及关键性改革举措的落实推进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推动高校切实围绕发展战略和既定规划目标,推进学校组织变革、体制创新,建立办学的持续改进机制,推动宁波高教整体水平提高。
二、“十三五”期间加快高等教育跨越发展、提升发展的总体思路
我市高等教育事业虽然发展迅速,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但距离早日跻身国内大城市第一方阵的高定位,距离人民群众对在家门口享有优质高教资源的高期盼,距离全面支撑、引领我市战略性和重要产业发展的高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层次结构上的“短板”依然明显,欠缺具有高端引领作用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术影响力和资源获取能力不强,研究生培养规模偏小;二是宁波高校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上仍是空白,欠缺能够有效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国家级科研大平台,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量偏少,高端科技成果引领不足;三是与国内外高水平办学机构的合作有待进一步拓展;四是在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尤其是现代学校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改革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推进;五是高等教育与宁波城市经济发展的结合度与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面对当今城市发展竞争新格局,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今后五年要“着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建成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新材料研究生院。推动宁波大学向‘双一流’大学迈进,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办成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把宁波工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建成应用型示范学校。”2017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要“加快高等教育跨越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引进共建国内外高水平大学。”2017年要“推进多种形式高等教育发展,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学院、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宁波大学梅山校区等。”
为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尤其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双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战略和宁波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量质并举、以质为先,通过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扩展优质化、特色化高等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宁波高水平大学建设,适当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等有效举措,大力实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战略,有效提升高校科学研究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分类建设高水平大学。聚焦“高水平”,聚力“双一流”,努力补齐教育层次结构短板,着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通过支持省重点建设高校、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省重点高职院校、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等,引导在甬高校在综合研究型、应用型、中外合作、高职高专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争创一流、办出特色。全力推进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建设。重点支持和推动宁波大学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向“双一流”大学迈进。力争再引进1-2所国内外名校资源落户宁波。
二要进一步集聚资源,强化大学科大平台建设。推动大科学技术中心平台建设,支持宁波大学整合学科专业资源,重点打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大学科大平台,加快实现研究能力与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支持宁波工程学院等应用型大学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平台,按工程学大类,以模块化、集成化,促进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加快建设基础平台、实验中心和产教融合应用技术中心,组建若干个工程技术性大平台,支撑应用型大学的专业、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强化宁波市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
三要进一步借力提升,深化与国内外名校大院合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宁波市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大院的战略合作,帮助宁波搭建、集聚更多的高端创新资源和平台。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办学的层次与内容,逐步由学生交流、教师培训、人才培养向学科科研合作、专业课程共建、产业服务协同深化。进一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中东欧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
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民办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校地共建体制,进一步发挥好区(县)市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完善协同办学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高校与其他协同创新主体共建的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激发高校发展活力和动力。实施“管办评”分离,建立健全基于战略管理的高校办学绩效评价体系,并逐步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协同教育、科技、人才等部门,最大限度汇聚支持高教发展的政策合力。全面启动宁波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在现有的宁波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部市共建宁波国际教育交流试验区两个国家级试验区平台基础上,深化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五要进一步优化布局,规划高等教育提升发展空间。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充分发挥北高教集聚区高端科教资源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在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附近相对集中规划布局发展空间,打造集特色学院、研究院、产业园区“三位一体”的产教协同创新集聚区,发挥高等教育在人才、科技、产业和创新创业中的集聚效应,引领创新驱动,推动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做强做大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和贡献度。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