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二期

勇立潮头 勇争一流 代表聚焦建言加快建设名城名都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7-08-30 作者: 阅读次数:

【文字 】【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人大代表分组审议了市人大、市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代表们对过去一年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为我市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加快建设名城名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聚焦创新转型

  加快动能转换

  

  孙黎明代表说,要顺应新兴经济领域快速成长、跨界融合的新趋势,完善智力要素集聚流动和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推动政务信息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全方位提升技术创新动能。

  余霆代表说,要破解知识产权管理体制障碍,整合专利、商标、版权等主要知识产权管理职能,为创新驱动发展营造更好的基础环境。

  潘银浩代表说,要加强面向创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创新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性障碍,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黄新华、徐苏涛代表说,要加快制定"宁波制造"质量提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支持鼓励企业主持、牵头和参与制订、修订国际国内标准,加快打造标准强市和质量强市。

  单永平代表说,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设立科研机构和工程技术中心,加强对关键技术的合作攻关,不断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邱智铭代表说,要加快建设高端科技智库,创新项目招标、政府采购、直接委托、课题合作等运行方式,增进与国际技术产业联盟合作交流,切实发挥科技智库创新引领作用。

  汪海明代表说,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高端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科技创业的支持,强化对区县(市)财政科技资金的统筹与引导。

  项汉明代表说,要促进产业基金、民间资本、风险投资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实现资本与"智本"高效对接。

  陈国军、孟伟建代表说,要规范引导各类低效闲置用地有序退出,强化合同约定与监管,避免新增闲置和低效工业用地,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章焕庆代表说,要在创业政策、创业融资、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创业培训等方面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搭建一批以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孵化器为支撑的创业创新平台,不断凝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崔平、胡荣章代表说,要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加快建设新材料科技城、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公司的营销总部、研发总部、财务总部、企业管理总部前来筑巢,将我市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和产业孵化基地。

  费伟华、姚志坚代表说,要积极争创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国家首批5G试点城市,推动宁波成为未来国家级大数据创业创新中心和城市大数据产业基地。

  洪峰、齐敏代表说,要围绕功能定位提升、交通格局优化、规划空间扩展等方面,进一步做好梅山新区鄞州大嵩片区前期规划,推动与象山港北侧海岸线整体协调开发。加快梅山金融小镇建设,加强机制政策创新,实现梅山新区率先发展。

  庄开刚代表说,要研究出台宁波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工作实施方案,按照"一窗受理,一表申请、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的联合审批模式,对各环节进行集成审批,把"最多跑一次"政策落到实处。

  孙竹影代表说,要加快推进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保险总部经济,吸引境内外保险巨头及分支机构来甬落户,引进培育一批航运保险、投资保险、责任保险、健康养老保险等专业保险机构,形成富有特色的保险业集群和保险创新生态。

  蒋小花代表说,要深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我市优势,重点做好"旅游+农业""旅游+渔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等文章。

  王照栈代表说,要研究明确宁波南部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支持新区创建省级产业集聚区,合理确定新区管辖范围、管理审批权限、机构人员组成,力争实质性释放新区发展红利。

  励行根代表说,要积极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鼓励在有实力有条件民营企业设立"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中心",探索推动先进军用技术民用化和先进民用技术军用化,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军民融合金字招牌。

  刘达代表说,要以落实《宁波市人才发展新政25条实施细则》为契机,简化程序环节,确保各类人才政策落地生根,广纳各类人才前来我市创业就业。

  

  聚焦实体经济

  筑牢发展根基

  

  孙竹影代表说,要以落实"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加强对产业布局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引导,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促进新兴制造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林坚、张子和代表说,要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要素保障、金融创新、降本减负等方面的优质服务供给,鼓励引导企业"脱虚向实",引导实业精神的重塑和回归。

  郭志昂代表说,要稳步实施大厂老工业片区布局优化调整,推进石化、能源产业集群化,推动钢铁、船舶、造纸产业转型提升,鼓励纺织服装、电子机械、模具文具等传统产业向智能、柔性和专业化方向转型,促进产品和业态迭代更新。

  张丽丽代表说,要以推进宁波市"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快引进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境进出口试点,有效拓宽传统外贸企业业务渠道。

  李立峰代表说,要加快中小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引入专业评级机构对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增强银行、保险和担保等金融机构信任度,破解实体经济融资难。

  奚明代表说,要加快推进中意宁波生态园、"千人计划"产业园等大平台建设,强化人才兴市战略,推进"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

  项海霞代表说,要加强中东欧产业园建设力度,建议在园区设立保税物流园区,尽快推动镇龙浦围垦计划,努力打造成与中东欧国家相衔接的产业、商贸、文化交流基地。

  胡冰谷代表说,要强化宁波南部滨海新区产业布局,尽快制定新区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模具、通用航空等产业的扶持政策,有效引导产业资本、投资基金流向。

  周青法代表说,要明确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功能定位、发展重点、管理机制、扶持措施,形成宁波市新材料科技城、海洋生态科技城、航天智慧科技城三城联动的发展格局。

  杨军、黄孟波代表说,针对当前民营企业运营成本高、资金压力大的难题,建议政府部门继续研究制定相关税费减免政策,让企业轻装上阵,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杨和荣代表说,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政策,扩大风险池基金规模,提高风险池基金贷款的额度上限,凸显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将科技型企业的销售额作为测评风险池基金贷款额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王明波代表说,要加快"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政府服务网有效使用,实现线上线下审批的有效互动、有效衔接和有效互补。

  龚激红代表说,要因地制宜推进产融合作试点工作,在股权变更及个税缴纳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大的政策扶持力度。

  黄焕利代表说,要积极推进国家海洋创新管理试点,聚焦发展海洋旅游、海洋新装备、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促进船舶制造、海洋运输等传统海洋产业动能修复,努力创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裘为民代表说,要着眼宁波港口经济圈功能辐射扩大,加快推进对外交通向区域互通转变,打通一批连接周边地区的国道、省道工程,推进宁波至宁海轨道交通、沈海高速西改线建设,争取将宁波第二外环拓展到宁海区域,倾力打造区域交通枢纽。

  陈云升代表说,要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在港口的深度应用,将宁波港率先打造成"互联网+港口"模式的智慧港。

  林燕代表说,要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港口建设,通过加大港口环保设施的资金投入、设立绿色港口建设专项基金、强化相关财政补贴力度等手段,努力打造绿色低碳示范港口。

  胡荣章、胡国银代表说,要统筹临港化工产业规划,加快推进镇海  北仑沿海临港管廊带建设,促进各区块融合发展。

  项敏代表说,要构建余姚、慈溪、杭州湾新区三方联动协同体系,促进规划相接、产业共建和设施互连,强化政策对接、功能互补和服务共享,构建招商引资联动协同机制。

  熊仁章代表说,要大力发展境外投资保险、海外租赁保险等国际保险业务,探索开展离岸保险、外汇保险和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提升我市保险服务国际化水平。

  杨杰代表说,要把国际化纳入名城名都量化体系,制定吸纳外国人才的特殊政策,大力发展国际考试经济,健全国际医疗、国际教育、国际养老等配套体系,让宁波成为外国人才创业创新的热土。

  

  聚焦生态文明

  助推绿色发展

  

  虞如坤代表说,要把消灭劣Ⅴ类水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治理工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改造城中村、拆违、淘汰落后产能,从源头上消除劣Ⅴ类水。

  沈际恩代表说,要加强对基层治理剿灭劣Ⅴ类水工作指导,充分发挥专业人员优势,指导基层科学编制"一河一策""一点一策"整治方案,帮助基层解决治水困难。

  叶建荣、董利娣、陈沸沸代表说,要将中水专用管网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积极使用中水,加强再生水利用工作力度,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李伟明、徐玉萍、王文成代表建议,要修改城市河道管理办法,将东部新城区域内河道纳入宁波市城区内河管理范围。要统筹推进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治理,有步骤有计划减少存量污水源。要谋划尝试将现代防洪、蓄水工程向地下延伸,加强海绵城市建设。

  王燕飞、黄军军代表说,要加强对杭甬运河宁波段通航船舶环保设施的检查和改造督促,加大对污染物偷排漏排行为的监管。要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工程建设和运营

  一体化模式,引入第三方进行统一建设和管护。

  郑时梅代表说,要加大甬江河流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沿江泥浆等建筑垃圾非法偷排入江行为。

  傅洪光代表说,要及时制定奉化江河床清淤规划,有计划地实施河床贯通、清淤、清障等工程,并从源头控制建筑泥浆和渣土流入河道。

  郑思、陈辉代表说,要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督管理,加快运营车辆更新,推广新能源汽车,降低机动车排气污染。要把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作为审批项目环评的前置条件,超过主要大气污染排放总量指标、无环境容量的地区,不得开工建设新的项目。

  杜健代表建议,政府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桩和LNG天然气加气站等配套设施的布局建设。

  秦岭代表说,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节能环保服务业等产业。要分配好碳排放配额,通过明确碳排放配额的产权,把区域碳排放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吴杰代表说,要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力度,完善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让垃圾分类简单易懂、便于操作。配齐配好硬件设施,实施定时分类回收,提高垃圾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效率。

  苏林贝代表说,要把垃圾分类作为推进环境治理的有效载体抓好抓实,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引导社会组织做好示范带动,做好再生资源循环市场化运作,形成多元主体参与、运转高效、便民利民的协同处理机制,促进垃圾分类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

  吕莹代表建议,要高度重视新型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及群众健康带来的潜在危害,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及技术,加大监测及治理设备的科技投入,填补当前宁波市新型污染物的监测、统计和治理工作的空白。

  金建明、方锡姣代表说,对小城镇建设要立足实际,以乡镇为编制主体,科学编制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有效保护利用乡镇特色资源,充分考虑当地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人口规模、特色产业综合布局,走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黄伟君代表说,要完善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积极探索可学习、可复制、可借鉴、可操作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模式,着力打造城乡环境新面貌。

  

  聚焦文化建设

  打造文明之都

  徐善群代表说,要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评选表彰和学习活动,组织实施"文明家庭"创建和"好家风好家训"传承活动,推进"文明有礼、整洁有序"公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深化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餐饮等主题活动,提升全市人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面貌。

  殷莉萍代表说,要把提升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作为宁波建设文明之都的重中之重,加快制定《宁波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具体执行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曝光和处罚力度。

  李岚代表说,要加强地铁公共文化的建设,使之成为公众文化参与和艺术文化消费的重要平台。

  杜国强代表说,要重视公共场所禁烟,增设公共场所禁烟标识,加大对吸烟行为的处罚力度,提升宁波文明城市形象。

  陈军浩、傅洪光代表说,要建立完善企业、个人信用记录档案,引入信用积分制度,将失信行为记入诚信档案,增强企业、个人的诚信意识和信用观念。


  王兆伟代表说,要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推进信息数据的共享运用,打破行业、区域限制,织好"信用"这张网。重视信用体系的运行规范,防止信用信息交易、个人隐私泄露等不法行为发生。

  张礼传代表说,公共文化服务要更多考虑"因地制宜",尤其要为农村群众定制相应的文化产品,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洪幼芬、王煜、鲍未萍代表说,要加快推进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在各乡镇(街道)都建立一座图书馆(室),增加图书、报刊的藏书量,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宁波。

  柯建东代表说,要在城市中心广场和城区街头绿地、农村文化活动场地等增添健身器材,落实专人负责,完善"15分钟健身圈"。

  朱升海代表说,要大力推广王阳明心学文化,扩大"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学理念的影响力,为打造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助力。

  王兆伟代表说,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积极搭建展现平台,加强对外交流,扩大传承人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厉祖浩、鲁根水代表说,要加大对文物保护的财政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名人故居等文物的保护开发,更好地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卢厚林、李雅芳代表说,要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文化企业参加重要国际性文化展会,丰富现有机制框架下的人文合作内容,全面扩大各领域文化交流规模。

  丰华代表说,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政策扶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培育一批在演艺、影视、动漫游戏、新媒体数字节目制作等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泮玉娣、苏林贝代表说,要搭建乡村旅游服务大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创新电商模式,通过"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推动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施文娟代表说,要积极打造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有效发挥象山影视城对全市影视产业、影视娱乐、影视旅游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支持和引导更多国家和省市影视文化相关企业落户宁波。

  郑思代表说,要加快推动音乐功能性项目、音乐产业、音乐盛典、一流的音乐社团和人才等要素在大剧院周边集聚,将大剧院周边打造成为宁波音乐港的"发动机"。

  

  聚焦品质提升

  改善民生福祉

  

  王力波代表建议,要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创新危旧房治理机制,转型升级低效闲置地块,加快地上地下空间统筹开发利用。

  鲁根水代表说,要加快推进连接中心城区和四明山区的快速通道建设,促进山区人口、产业向适宜区域集聚。

  张月尔代表说,要建立健全地下管网的管理体制、运行维护机制,规范地下管网的建设管理。

  钱荣麓代表说,建议加快研究制定农村宅基地建房规范化标准,加强对农村建房的引导。

  罗文龙代表说,建议将市区内河、湖泊、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保护和扩大自然湿地,兴建人工湿地系统。

  叶剑鸣代表说,要将象山打造成宁波大都市的现代化滨海城区,彰显宁波城市"滨海"特色。

  史建立代表说,要高水平推进美丽集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强规划设计引领,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小集镇。


  曹敬之代表建议,要加快东部新城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和开发统筹,增强该区域发展动力。

  徐剑光代表说,要集中改造沿街绿地,发展有特色的沿街休闲商业,繁荣时尚都市文化,吸引年轻人到宁波创业。

  华伟代表说,要在中心城区大力培育"智力+资本"密集型、土地集约节约、劳动生产力高的现代服务业、楼宇性工业、城市休闲旅游业,集聚城市人口。

  刘达、项岱军代表说,要充分发挥城际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建议实施城际高速本市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加快南外环东延工程建设,尽早打通环城南路,直连北仑中心城区。

  许信龙、干爱玲代表说,要优化县级医院资源配置,通过"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降低药品价格,调整医疗服务收费。

  周青法、王泰琅、翁责茗代表说,加快推进区域医疗机构信息数据共享,依托"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设,加强三级医疗要素交流互通,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王贤明、金伟良代表说,要加强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浙大宁波校区建设。

  林建伟、谢幼娟代表说,建议建立临聘教师人才储备库、控制教师招录性别,尽快解决幼师和小学段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

  宋吉林、傅平均、吴晓春代表说,建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搭建信息化平台,构建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体系。

  宋迎春、赵琼、王金文代表说,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共享单车管理办法,整合社会资源共同管理,合理规划共享单车停放区,加大对乱停乱占等行为的监管处罚。

  范云代表建议,要尽快规划、建设地铁换乘停车场,配套设立电子大屏幕,公示停车信息,从而解决市民从家门口到地铁站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吴杰代表说,建议中心城区建立城市停车管理云平台,创建APP,实现通过手机准确定位空闲停车场,节省交通时间,缓解拥堵。

  胡增辉、郑平龙代表说,建议轻轨站点设置时同步考虑公交站、停车场等相关配套设施,实现轻轨与公交无缝对接。

  李燕波代表说,要加强老小区煤气管道治理,加大燃气管道系统的安全维护和检查力度,消除安全隐患。

  褚孟形代表说,要致力打造智慧治理宁波样板,探索完善监管全流程的规范运行和监督考核机制,形成"权责清晰、功能集成、扁平一体、运行高效、执行有力"的社会智慧治理格局。

  宋兆峰代表建议,加强住宅小区违法建筑管控处置力度,提高房屋规划设计监管力度,加大违法建设行为的违法成本。

  沈淑女代表说,要建立住宅全装修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和质量终身责任。

  裴仁治代表说,要坚决抵制医疗暴力行为,强化医院安全保卫措施,依法处理诋毁伤害医务人员的行为。

  陈芳代表说,要出台政策缓解职工抚育压力,鼓励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机构提供有偿儿童托管服务。

  叶敏代表说,要积极推进地方治理方式变革,推行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指标体系。

  

(本栏责编  郑军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