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热点

上海:市人大代表视察滨江:点滴斑驳留住城市记忆 29处断点打通凝聚心力

信息来源: 东方网 发布日期:2018-01-10 作者: 文/王佳妮 图/曹子琛 阅读次数:

【文字 】【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昔日粮仓变身为艺术秀场、曾经的船厂蜕变成现代剧院……1月9日, 50多位上海市人大代表和在沪全国人大代表来到浦东滨江段,就黄浦江滨江45公里贯通情况开展集中视察。城市更新进程中,如何在保留历史遗迹的同时,赋予其符合当下时代需求的文化内涵,成为代表们关注焦点。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薛潮参加了此次视察。

  滨江风景:点滴斑驳留住城市记忆

WDCM上传图片

市人大代表参观民生码头。

  从浦东南路到杨浦大桥,散落着丰富的产业建筑:上海船厂是现代工业文明见证者,民生码头仓库象征近代货运发展,原亚细亚火油栈,是洋泾港百年航运历史的记忆……

  3公里,2小时,一边走,一边看,仔细问,认真听。此次视察代表们采用全程步行,第一站就来到了位于民生路3号的民生码头。

  由30个大筒组成长140米、高48米连续而厚重的立面,气势磅礴。远观,老旧孤独的仓储库房寂静守立江畔,没了当年的辉煌,却多了份历史的沉淀和沧桑。步入其中,有锈迹斑斑的漏斗,混凝土的质感,依旧有着呼之欲出的工业时代气息。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八万吨的散粮筒仓曾是亚洲最大容量的散粮筒仓,也是黄浦江沿岸中心段唯一保留的大型筒仓式建筑。如今,它已变成为现代艺术展馆,成为上海的文化艺术新地标。

  位于筒仓立面上的外挂扶梯犹如一根飘带,为整个建筑增添了一抹轻盈,历史与现代,沧桑与时尚这里和谐交融。代表们乘坐扶梯,一边眺望浦江美景,一边近距离触摸筒仓立面的斑驳印记。“上海原本就是一座工业性城市,这些历史建筑就是最好的印证。市民在此既能领略到滨江之美,又能从点滴斑驳中感受历史的气息,很不错!”市人大代表陈立斌说道。

  拥有150多年历史的上海船厂原址也是代表们此行的站点之一。东方网记者在现场看到,斑驳的红砖墙、巨大的布满铁锈的蒸汽管道、裸露在外的横梁和立柱,构成一个充满历史感和工业感的空间。如今,上海船厂变身艺术中心,集演艺、展览、时尚为一体的中船船厂1862剧院拔地而起。在完整保存了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加层改建,摇身一变成为一座可以容纳800至1000人的当代风格剧院。

  “城市建设更新的同时,我们不能忘了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和陈立斌代表一样,不少市人大代表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都表示,上海45公里滨江贯通工程在建设之初能保留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这座城市留住时代记忆的决心。“这些承载着一代上海人的回忆,十分珍贵。”市人大代表林晶颇为感慨。

  不过,不少代表也提出,目前民生码头等滨江沿线地标似乎缺少点“人气”。对此,林晶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类似于民生码头这样的建筑不应仅仅用于策划展览等活动,“是否能尝试更多功能性的设计?比如,对周边居民展开调查,了解他们目前的各类生活需求,从而把这些建筑真正用到实处”。

  滨江建设:29处堵点断点打通凝聚心力

WDCM上传图片

市人大代表视察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

  2017年底,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已基本实现贯通开放。“政府将上海最精华、最核心的黄浦江两岸呈现给全体市民,让老百姓有切实的获得感,有更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幸福感。滨江贯通,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市人大代表潘俭表示,看得见的是如今滨江沿线的美好,看不见的是曾经建设者们的艰辛付出。

  “要打通这45公里,不容易,是市区各单位各部门全体一心、攻坚克难的结果。”正如潘俭所言,政府为此做了“打通堵点、制定规划、细化方案”等一系列动作。东方网记者了解到,滨江沿线共有29处堵点(断点),涉及11家企业(单位),已于2016年全部打通,拆除建筑7.8万平方米、腾出27万平方米空间,其中所凝聚的心力可想而知。

  采访中,不少代表也对未来滨江的规划充满期待。有代表留意到,黄浦江两岸地区在“上海2035”城市规划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两岸地区将作为上海“一主、两轴、四翼”的重要轴线,进一步引导核心功能集聚,继续构建滨水贯通并向腹地延伸的公共开放空间,推进重大文化集聚区建设。

  据了解,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多次就两岸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将黄浦江两岸地区比作“大衣料子”,要求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原则予以推进开发。目前,黄浦江两岸地区未来三年的目标和工作任务已明确。

  东方网记者获悉,未来三年,黄浦江两岸地区将按照“迈向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工作愿景,把黄浦江两岸打造为“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间,成为“全球城市生活核心的美好舞台”。同时,两岸地区将继续拓展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的红利,着力提升核心段滨江公共空间品质,进一步聚焦公共空间建设,形成空间连续、环境优美、品质高端、凝聚人气的公共活动新地标,继续稳步推进重点区域的功能开发和建设,实现“出形象、出功能”,初步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一流滨水区域新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黄浦江两岸地区还将建立更系统的滨江公共空间体系,空间布局上注重由滨江第一层面向腹地拓展、由核心段向南北两侧延伸,全线恢复黄浦江自然生态的基本属性。“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整体景观形象品质基本成型,初步形成丰富多元活力功能,以及面向游憩功能的交通、设施支撑体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